加密货币愿景偏离
如今的加密货币,和最初的目标已然全然不同。早期的时候,它被视作实现财务主权的工具,而现在,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创新上。就一些知名加密货币项目而言,它们忙于开发更为复杂的技术架构,然而却忘却了用户对财务自由的渴望,还忽视了构建货币基础的重要性。
“胖协议理论”出现了,它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偏离,该理论认为区块链协议能积累大部分价值,于是有人盲目跟风投资某些基于此理论的项目,却忽略了行业本质问题,这种盲目跟风让加密货币市场像脱缰野马,离最初愿景越来越远。
金融化的误判风险
加密货币想把金融化应用到不合理的地方,比如社交媒体、游戏、身份管理等。就拿社交媒体来说,它原本是用来交流分享的平台,在被强行进行金融化之后,信息传播可能会受利益驱使,进而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。而且这种强行金融化几乎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增长,这就好比给一辆普通汽车装上了昂贵却没什么用的配件。
这种做法存在一个假设,即一切都可通过金融化以及“上链”获取益处,然而实际并非如此,许多应用场景只是为蹭加密货币热度,它们缺乏实际需求,也无价值支撑,在实际操作中,这些领域的金融化不仅未提高效率,反而带来更多混乱,还产生了风险。
区分关键概念差异
在加密讨论里,区块链技术和无需信任属性常被混淆,迪拜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管理房产记录,只是借它提升效率与透明度,并非追求无需信任,像迪拜这样的大型实体,仍需可信机构确保数据真实、有效。
大多数活动,比如房产记录、身份验证以及供应链管理等,都需要可信实体来执行与验证,这些活动发生在现实世界中。这表明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中,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升效率,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信任体系。例如在物流行业,会用区块链记录货物信息,但是货物的实际配送与查验仍需依靠人工来完成。
投资视角的复杂动态
从投资角度讲,区块链技术最具价值的部分可被采用,然而这不一定会给特定的链或代币带来价值。传统金融机构在以太坊上开展资产代币化,目的是获取运营优势,或进入新市场,同时维持传统的信任模型。比如一些大银行,它们利用以太坊的技术优势,却依旧依赖自身信用体系。
无代币经济的技术采用形成了一种趋势,传统机构把区块链看作现有金融活动更好的“管道”,这使得加密货币市场的投资变得更加复杂,投资者不能仅仅因为项目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就盲目进行投资,而需要更谨慎地分析项目的实际价值。
行业倒退的错误方向
行业没有在基于比特币的货币创新基础上构建更复杂的能力,而是把其他所有事物都进行了金融化,这种做法是一种倒退,是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错误判断,比如在游戏行业,一些打着创新旗号的加密货币游戏,实际上是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投机,破坏了游戏原本的娱乐体验。
行业没有创造出一种能无缝集成现有经济活动的货币,却尝试围绕区块链重建所有经济活动,这使得加密货币与现实经济的联系越来越脱节,在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危机。
回归货币目标的路径
前进的方向是重新连接区块链改进的技术能力与最初的货币目标,明确的价值主张是从货币系统中移除中介机构,移除中介机构能带来真正的效率和主权优势,比如个人跨境转账时,不通过银行等中介,就能快速且安全地完成交易。
货币作为基础设施层,企业、实体和个人可以在链下借助区块链货币的优势,这就如同当下人们使用传统银行基础设施却不隶属于它一样,人们能够更自由地决定是否参与加密货币经济,这样区块链货币就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,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。
读完这篇文章,你认为加密货币在未来能否回归到最初设定的货币目标,并且真正实现财务主权?欢迎点赞、分享,接着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!